关于目前我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选择
今年不断有听到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消息,但这一次,它发生在了我身上。上周四,我与上家公司正式解除了劳动合同,我失业了。整个离职过程还算比较顺利,除了一开始人事试图以在离职证明上写辞退劝我自离和不支付八月份的加班费以外。
首先是人事劝我自离这件事,也算是某些公司的惯用伎俩了,其实就是虚张声势,选自离是十分不理智的,公司也不可能敢在你的离职证明上这样写。这一点我的态度很坚定,首先就算你在离职证明上做文章,我相信面试主要还是看技术实力;其次,如果公司在离职证明上有明显失实的描述,我就直接劳动局申请仲裁。我最后是拿到了 N+1 的赔偿,离职证明上写的是协商一致解除。其实劳动法并没有规定要写离职原因,但这个原因也还算中性,我就没有再坚持要去掉。
加班费就比较让人恼火了。去年八月份的时候为了赶项目进度,公司安排了全体项目组成员周末加班,整个八月份我们都是 996 状态完全没有休息,当时的加班因为是统一安排的,项目经理说不需要走加班流程,填个表就行了(我记得好像是腾讯文档)。等到了九月份,又开会和我们说这一笔加班费延迟到下一年第一季度发放。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也不会想到公司会为了这一点加班费而丢弃信誉。当我离职时提到这笔加班费的时候,人事竟以没有查到加班记录为由拒绝支付,因为周末的加班费是双倍的,所以算下来其实是有大半个月的工资了,就这样被赖掉了。按照同事的说法,这笔加班费是完全可以争取的,没有走加班流程不代表没有证据,我想证明自己的加班行为其实是有很多途径的,代码提交,聊天记录等等。但我并没有这么做,我妥协了,一来怕麻烦,如果有最直接的加班证据,我肯定会直接劳动局举报的,当然,这正中公司下怀了,但是没有办法,算是交个学费吧,如果不想离职时产生这么多不必要的麻烦,平时一定要注意收集证据,一味地相信公司是不够的。当然,不支付加班费这件事我的大部分同事也都知道了,他们也至今没有拿到加班费,同样身为这家公司的员工,我不知道他们心里会怎么想。或许,庆幸?同情?不,我觉得这些情绪,是我当下该有的。
离职的事情就说到这里,总的来说,虽然在这家公司待的时间不长,但公司与我的预期还是差距蛮大的。当初在选择 Offer 的时候,这家公司给的并不是最高的,而是因为这家公司的面试我自己感觉最满意,而且有互联网公司的样子,福利来看起来也还不错。但是没有办法,人生就是要面临这样的选择,无所谓对错,自己的选择就要由自己来负责。不论选择如何,其实都可能会面临类似或全然不同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迷失方向,只要方向是对的,路途曲折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南辕北辙就行。
说到选择的问题,这些年其实面临过不少选择,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好这些选择。
第一次重要选择我认为是文理分班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还是纠结了一会儿的,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似乎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文科我喜欢语文、历史和地理,但尤其不喜欢政治,理科的话就都还好,数学其实我还蛮喜欢的,但是成绩一直很差。最后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在我们学校,理科是一种政治正确,我随大流了。我现在觉得其实不应该有文理分科这么一种东西存在,或者说不应该把它们划分到对立面去。
第二次重要的选择是关于个人情感上的。其实是一系列的选择,无关对错,暂不讨论。
第三次重要选择是大学填报志愿。高考并没有考好,但也并不能说是发挥失常,高中的精力并没有完全放在学习上,高三更是尤其浮躁,只能说是正常发挥,刚过一本线 30 分,这样的成绩其实就去不了太好的学校,当时其实有一点想报计算机的,但是可以选择的学校不多,而且在大人们看来,医生、教师和财务工作者才是 “未来可期” 的职业,所以我又一次政治正确地来到了安徽财经大学。当然,我不后悔来到这里,大学生活虽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但还是结识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第四次重要的选择是大一选择转到计算机专业。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选择,尽管大多数人是不理解的。我本科录取的专业是审计学,当时开学的学校有个 ACA 实验班,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加入,并且可以把专业改为学校最好的专业,会计学。我当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当时的我仿佛老天给了我第二次高考的机会一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证明自己,最后也是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这似乎又是一次政治正确,我没有完全地考察过这个实验班和普通的班级有何不同,或者说,没有长远考虑。只是从表面上看来,门槛高,那一定是好的吧。但显示却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尽管英语是我的强项,但这些英文的会计书满是专业术语,我开始力不从心,我印象深刻的是资产负债表的配平,我甚至没有成功平过一次。而数学方面,虽然学的是微积分,但我的数学一直不太好,基础也差,学起来也很吃力。还有一门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中文授课的,但实在是晦涩难懂,完全提不起兴趣。到了大一结束,我才终于明白,这样下去不行,这条路不适合我。起初我的想法比较极端,我想回去复读,去报考计算机。但是没有人支持我,朋友,父母和老师都极力反对,会院院长跟我谈了很久,最终在他的建议下,我转到管工学院计算机系。一个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系,存在感很低。我要适应新的环境,学习大二课程的同时还要补一些大一的课程,高等数学也比微积分难了很多。。。但这似乎是我在当时最好的选择了吧。尽管我转到计算机后成绩也并没有什么提升,但起码有那么几门课,比如 C语言、Java 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我是感兴趣、愿意听的,我认为这就够了。
第五次重要的选择是加入安财精灵的开发组。这是一个学生发起的公众号平台,里面聚合了针对在校生的一些实用的工具,如四六级查询、成绩查询等。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 PHP 语言,第一次使用 PHP 去写程序并为一部分用户提供服务,可以说,这里是我程序员之路的起点。这是难得的一次正确选择,到现在我还是非常感激这个平台,也非常怀念一起奋斗的伙伴们,忘不了第一次熬夜开发新功能,第一次围在一起讨论需求,第一次盯着后台不断变化的数据而兴奋欢呼,第一次因为外部原因项目受挫而愤愤不平。。。
第六次重要的选择是第一家公司的选择。大四毕业季,我却还有一门课没有结(有一门课是培养方案里规定的,本来是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的,我大四上学期准备学的时候发现没有开设,只有下学期开设,所以就拖到了最后)。周围的人很多都签好三方,只等毕业了。等到他们拿到了毕业证,我的毕业证却没下来,因为那门课的考试成绩没出来,学校要等那一门出成绩才能发毕业证,只怪自己没提前做好准备。这直接就耽误了我找工作了,因为公司入职都是要毕业证的。期间我尝试面了几家公司的校招,苏宁的过了,但是当我跟 HR 说明我要晚一点才能拿到毕业证后就被拒绝了,毕竟晚拿毕业证,肯定有问题,而我,也不好去解释。就这样,我等到毕业证到手也就是七月初才开始去面试。中间好像还跟同学去参加了芜湖一家医院的 IT 岗笔试,没有通过。拿到毕业证后面试第一家去了合肥,结果大失所望,是一家打着招聘名义招人培训的公司,这也让我对合肥这座城市的印象十分不好。下午第二站来到了南京,前面几家也是小公司,谈的都不是很好。其中一家公司(也就是我的第一家公司)我表现得还行,其实有很多也没答上来,但面试官对我还算满意,我回到学校不久就接到了 Offer,不知道为什么,尽管我当时还没参加几场面试,但这几场面下来身心俱疲,加上这家公司的 HR 会主动给你倒水,面试官也非常不错,我就接受了 Offer 并停止了面试。这又是一次现在看来正确的决定,尽管薪资不高,但这家公司对于刚毕业的我,是一个磨练的大舞台,我适应的也非常快。也得到了非常多的认可。在我准备离开的那一年,我已经是团队的 Leader 了,我开始面试实习生,每当在面试新人的时候,看到 HR 给面试者端来的热水,总能让我想起自己初来面试的场景。我也知道,虽然头衔是 Leader,但我并不敢以此自居,只是我的资历最老罢了。薪资方面,也一直达不到预期。我从这家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还是成长的空间太有限了,公司现有的技术架构一个实习生花个半年就能完全掌握,从容应对新项目,因为每一个新项目基本都是一套框架二次开发。。。这是当时的想法,现在看起来可能也不尽然,可能薪资才是主要因素吧。这就扯得比较远了,总的来说,我认为在这家公司,不论是入职还是离职,都是在那个特定时间节点最好的选择。
再后来就是刚离职的这家公司了。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主要都是在陈述过去的一些事实,顺便弥补一下博客上关于这几年经历的空白,大抵如此。通过这几次选择,我觉得大部分时候我都被不属于我的声音所裹挟了,为我们的选择负责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那既然如此,何不多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呢?
这几天,陆续也有好友发来关心和鼓励,我很感谢他们。而我也有了足够的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去反思,也算是一个难得契机。